• 1
  • 2

“非遗之城”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18-06-20 15:45   访问量:


705a0f4b2a2a1c940b4603.png

▲荣昌陶器


2018年上半年,对荣昌非遗来说,可谓亮点纷呈、喜报频传。

5月28日,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京交会开幕。荣昌119件精美非遗产品大放异彩,吸引了世界目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京交会组委会会展部部长王杰亲临荣昌展区观展指导并点赞认可,鼓励相关企业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多产精品力作。

5日3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50个,荣昌文化委作为非遗保护先进集体入选,也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入选的集体。

而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还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荣昌区3人榜上有名!继颜坤吉(夏布织造技艺),陈子福(荣昌折扇)之后,梁先才(陶器烧制技艺)、罗天锡(陶器烧制技艺)、李俭康(夏布织造技艺)获此荣誉。

荣昌这座“非遗之城”是如何求精、求变,推动非遗产业转型升级的?

以大项目带动非遗大产业

荣昌历史源远流长,拥有荣昌陶器、荣昌夏布、荣昌折扇三大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陶器兴起于汉代,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素以工艺精湛细致,体形优美典雅,色彩绚丽光洁而闻名遐迩,有“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荣昌夏布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夏布的记载,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荣昌折扇源于宋代,也叫巴蜀扇,是早已公认的全国三大名扇之一。

荣昌非遗产品名录有120余项,但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

“非遗既要保护,更要传承,也要用活、用好,回归生活,在当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区委、区政府形成了共识:以实施重大项目为支撑,打造非遗文化产业集群,为打造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提供动力。

把一个地方的发展潜力转变为发展实效,顶层设计是最大推手。在做大非遗产业上,荣昌坚持在“三篇文章”上下功夫。

第一篇,做活陶文化产业。打造安陶小镇和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实施陶宝古街、陶宝水巷子、陶宝古驿道、陶博物馆、陶艺民俗酒店等创意项目,建成川渝首个以陶器制作为主题的青少年实训基地和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成立荣昌陶艺大师园,引进陶艺制作、设计等企业40余家,形成“游玩+购买+体验+观赏”于一体的陶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中国西部陶都。

第二篇,做大夏布文化产业。利用城区现有昌州古城“去库存”,将30000平方米的明清仿古建筑整体开发建设为“夏布时尚小镇”,主打旅游体验、展示营销、创意机构等服务贸易,引进国内设计研发、品牌推广、工作室入驻,引进新加坡等外商夏布设计和销售平台,吸聚小微企业建设夏布古文化体验街和夏布旅游商品街。

第三篇,做优非遗展示平台。深化校、地、企合作,与北京服装学院、壹秋棠夏布公司联合打造全市首个国家级传统工艺(荣昌夏布)工作站,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建立荣昌夏布研发中心,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荣昌研学基地获第五届京交会最具发展潜力服务示范案例大奖,真正实现“产学研”整合发展,推动荣昌非遗产业提档升级。建立陶器交易市场、安陶博物馆,举办荣昌陶作品展示会、荣昌陶首届斗陶大赛、荣昌陶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推动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2017年,全区非遗项目及关联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其中,荣昌陶及关联产业产值35亿,荣昌夏布及关联产业产值31亿元,荣昌折扇等其他非遗项目及关联产业产值总计约40亿元,非遗文化产业正在成长为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705a0f4b2a2a1c940b4804.png

荣昌折扇


传承挖掘非遗文化底蕴

“文化产业不能只是摆在橱窗供观赏,更不能躺在名录上睡大觉。”区委、区政府认为,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失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有效途径。

“欲求其中,必求其上,欲求其上,必求其上上。”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视野,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举措。

举措一,深挖非遗文化资源。立足荣昌深厚的历史文化,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开展“荣昌区文化产业资源调查”,举办填川移民文化学术研讨会、荣昌移民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记者见面会,充分挖掘荣昌陶、荣昌夏布、荣昌折扇三大国家级非遗移民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编辑完成约24万字的书籍《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陶器、夏布、折扇》,吸引福建、湖北等地的非遗专家学者前来学习借鉴。

举措二,宣介非遗文化产品。组织荣昌陶器、夏布、折扇企业参加京交会、西博会、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米兰世博会、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配合央视10套栏目组完成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之《荣昌夏布的故事》,是代表重庆市参加该系列纪录片拍摄的唯一项目。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荣昌夏布产品发布会”,推出本土原创设计“荣昌夏布服饰”亮相澳洲时尚艺术展和中国国际时装周。今年,荣昌119件三大国家级非遗精美作品亮相第五届京交会,成为全场焦点,来自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的客商在制陶大师的指导下体验荣昌陶器的制作过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荣昌夏布织造技艺为主题的“苎梦东方——非遗服饰秀”在北京恭王府举行,这也是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收官之作,荣昌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宣传推介荣昌非遗文化产品。

举措三,提升非遗品牌效益。积极申报国家级、市级非遗名录,建立完善区级非遗名录,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荣昌折扇制作技艺、荣昌陶器烧制技艺先后获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荣昌陶器、夏布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荣昌陶被列为全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全国旅游商品200强,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被列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荣昌夏布产品被列入重庆外事礼品,壹秋堂夏布公司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荣昌折扇首创国内折扇制作融规模性、工艺性、纪念性为一体的大型系列套扇,荣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在文化商贸活动中作为礼品而远赠美英法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如今,“以文强旅、以旅兴文,文旅融合共促发展,正在荣昌成为现实。”不仅如此,荣昌继续在文旅产业中深度融合非遗文化因子,以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实现大融合的文旅产业,建设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周末休闲游目的地。


705a0f4b2a2a1c940b4a05.png

▲荣昌夏布


集聚非遗产业人才大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经济转型升级靠什么?抢占产业制高点凭什么?高附加、高科技含量项目背后是谁?答案只有一个:人才。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从产业到社会,高层次人才的不断注入,将帮助一座城市的气质实现整体跃升。转型的荣昌,求贤若渴;发展的荣昌,海纳百川。

我区先后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工程实施方案》《文化产业工艺美术领军人物评审与管理办法》《人才兴陶“十一条”》等多项优惠扶持政策,支持非遗文化企业招才引智、非遗产业人才创新创业、非遗传承大师带徒传艺;设立杰出人才贡献奖、荣昌陶保护开发基金,对获得国家、省(市)级、区县奖励的文化人才给予专项奖励,激发文化人才创新创业激情。

同时,我区采取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文化产业发展专题培训,大师带徒传授、非遗传承人签约传承,定期举办陶器、夏布、折扇等项目技艺大赛等方式,提升三大国家级非遗文化人才素质,累计培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71人,其中,荣昌折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子福入选全国首批“大国非遗工匠”榜单。

在此基础上,我区扶持非遗产业人才设立工作室,鼓励在荣文化企业聘请30余名市级专家、大专院校教授、工艺美术大师等高层次人才担任技术顾问等,吸引国家级和省市级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设立大师工作室15个,并先后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苏宜兴、云南建水、湖南醴陵等地引进16名省级工艺美术和陶艺大师入驻。

荣昌已阔步向前,将非遗推向世界,让荣昌与世界对话。


  通讯员  张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