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何夕瑞:因为用“心”从木匠成为制琴大师

发布时间:2018-08-31 17:47   访问量:


何夕瑞和他制作的提琴.jpg

说到何夕瑞这个名字,在荣昌已是家喻户晓。今年4月,何夕瑞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民乐中国民乐》杂志联合评为2017年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他制作的“何氏三圆琴”,被名家赞誉为“东方维纳斯”。他告诉记者,制琴几十年没有什么秘诀制,唯一需要的就是:用心

当起木匠 学做农具五大件

说起制琴,还要从何夕瑞年轻时候制作农具开始说起。

何夕瑞年轻的时候,当时农村耕作要用的五大农具,每个家庭都要用,市场销路好。于是,他拜新峰谢坝的李良成为师,当起了一个小木匠。

农村的五大农具:犁头、耙、水车、黄桶、风车。每样农具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制作好一把农具,要花一番功夫。

“犁头是五大农具之手,工序也是最复杂的,一个木匠做的犁头犁田效果怎么样,水平一下就露出来了。何夕瑞背起了制作犁头时的一句顺口溜:“好犁不好犁,把手一尺一,长短要合适,肯翻不肯翻,铧口三尺三。”何夕瑞能清楚的回忆起制作犁头的每一个细节,怎么样让犁头呈现平行四边形的最好受力状态,怎样选择合适的弯木做犁头上面的龙骨,如何选择与鹅公包切合的铧口,如果铧口不正又该怎样校正。

因为做工认真,讲究精细,当时在仁义和周围的场镇,何夕瑞的五大农具受农民欢迎,很多农民排队到他家买。

何夕瑞还记得当时很有趣的一个故事,仁义有个人叫尹瞎子,木工活做得非常好,很多徒弟送去鸡鸭,就是想把技术学到手,这些送了鸡鸭的徒弟,左学右学最后惹来师傅一顿骂。有一次,何夕瑞去看木制品,回家后三天两天就弄好了,尹瞎子得知后,气自己的徒弟不争气,还对其他农民社员说,他的农家哪个都可以看,就是何夕瑞不能看。

从木匠成为制琴师“用心”是关键

20岁时,何夕瑞无师自通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把大胡琴,从此和琴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何夕瑞正式推出了能完美展现高中低音的自制小提琴,并将它命名为“何氏三圆琴”。

凭借这个突破,他被四川音乐学院破格聘请为教授。2007年,全球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吉顿·克莱默也给予了“何氏三圆琴”非常高的评价,赞其为“东方维纳斯”。

值得一提的是,到现在,何夕瑞仍然拒绝“何氏三圆琴”的流水化生产。

是什么动力让何夕瑞发誓要做一把专业的小提琴?时年34岁的他带着一把自制小提琴跑到四川音乐学求教。“还不错。”一位教授试拉了几首曲子之后说。

随后,该教授又拿出一把制作精良的欧洲小提琴拉了同样的几首曲子。“相比之下,我自制的小提琴差远了。”何夕瑞很受打击。

但他同时也暗自发誓,一定要造出一把优秀的中国小提琴。

有一次,工厂举办文艺演出,缺少一把低音大胡,到处都买不到。“我就找来了木材、鼓皮等材料,照着纸,在车间里捣鼓了几天,仿制出了一把大胡。”这把大胡在文艺演出中表现很好,获得大家的赞扬。从这把大胡,何夕瑞开始了他的制琴生涯。

“你连大胡都可以做,小提琴你可以做吗?”同事跟何夕瑞开着玩笑。“当然没问题!”何夕瑞很不服气。

但此时的何夕瑞连小提琴都没见过。他根据书上的图片用二胡弦做琴弦,用普通木板做琴身,耗时几个月,做成了一把自制小提琴。在自我感觉不错的情况下,他来到四川音乐学院请专家点评。

从此,他开始自学木材学、地质地貌学、气象学、人文学等学科,从基础学科入手,开始研究小提琴制作。同时,他还自学乐理、乐器知识。

“只要用心,你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你如果不坚定,那任何一个困难都可能击倒你。”何夕瑞向记者说。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做的。

举办场国内提琴音乐会 老人圆梦

何夕瑞今年73岁,已经制琴50年,被查出身患骨癌中晚期后,他有一个心愿:希望能举办一场用自己亲手制作的三圆琴和钟鼎琴演奏的音乐会。

老人的这个心愿,在今年7月10日终于达成了,来自天津、四川等地的国内知名器乐演奏家齐聚荣昌为何夕瑞举行了三圆琴、钟鼎琴专场演奏赏析会,了却老人心愿。他坐着轮椅被女儿推着入场。与会人员纷纷起立,对这位从木匠到音乐学院的教授报以敬意,人们对他的传奇故事肃然起敬。他手拿自己精制的小提琴,显得神采奕奕,拉响亲手制作的低音提琴与专家交流。

何夕瑞说,提琴其实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每个地方进行演奏时都要事先调好音,有时候环境不好,拉不出美妙的音色。

休息间隙,何夕瑞坐在音控室的木椅上,说话没有在彩排现场那么大声。随行工作人员说,何夕瑞说上10分钟就得休息一会,平时医生会要求他每天不能过度运动,走路也不会超过10分钟。但是谈到琴,何夕瑞总有说不完的话。

何夕瑞还有个心愿,他希望荣昌能把三圆琴和钟鼎琴做成国内知名的品牌,要将提琴和文化一起沉淀历史的印记,“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做出来,要让这个提琴文化彰显出荣昌独有的价值。”何夕瑞一脸憧憬和坚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