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编织”荣昌夏布非遗文化产业“复兴路”——记重庆道德模范黄秀英

发布时间:2018-11-12 17:55   访问量:


7c6edf91-e0df-4f73-8546-634554865697.jpg

教妇女学习夏布手工技艺。

7c8ba873-6ad6-4953-a880-3ccee6f3344c.jpg

梳理纱线。

在加合织染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秀英的理解中,言不信者,行不果,企业将走不长久。15年来,黄秀英一直始终坚守诚信经营理念,让夏布非遗文化产业赢得了客户、行业及社会的广泛赞誉,让流传千年的夏布,重拾昔日辉煌。

耳濡目染 传承家族诚信经营“正能量”

“可以没有钱,但是做人要善良,帮助别人才会有好报。”出生于盘龙镇石田村的黄秀英始终铭记着父亲的教导。

1970年代,黄秀英的父母结婚时一贫如洗,为改善家庭窘境,善于经商的父亲立即瞄准山区市场,到交通不便的外地山区买卖生活用品,并收获“第一桶金”。

由于父亲善经商之道,黄秀英家是全村第一个有车的人家。年幼的黄秀英时常坐父亲的车去县城玩,看见父亲搭载村民赶集,并向有困难的村民伸出援助之手,这些都给幼小的黄秀英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黄秀英说,为了帮助一位老者,父亲曾经买了20只鹅送给这位老妇人,并教育黄秀英,要帮助别人解决长久的困难。

改革开放初期,黄秀英的父亲抓住港商收购夏布的商机,着手于夏布产业的振兴。

黄秀英的父亲以信为本,经营企业,即使是客户的口头承诺他也信守诺言。“夏布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客户不兑现承诺常常让父亲亏损。”黄秀英的父亲将诚信看得比天还大。

“诚信是金。钱没了可以再挣,诚信丢了,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父亲的教导一直是黄秀英经营企业的“指明灯”。

重情守信 守护夏布产业发展“根基”

毕业后在外贸公司工作的黄秀英回到荣昌,对于从小生长在夏布之家的黄秀英来说,对当时夏布交易市场的混乱了然于心。

“夏布市场中,卖纱线的大部分是老妇人,他们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既不能识别假钞也不会算账,因此常受到不法商家的欺压,长此以往,老太太将纱线以次充好,造成了恶性发展。”黄秀英说。做生意诚信最重要,于是她开始以自己的力量规范交易的市场秩序。

黄秀英在每一个乡镇的赶集口设点,把村民手中加工好的麻纱收集上来,同时为每位卖纱老人设立账本,每一笔买卖的详细支出清晰可见,账本由卖纱线的老人带回、可供查验。

“账本给村民吃了‘定心丸’,让不少村民看到了我的诚意,只愿意和我合作。”黄秀英说。她开始凭借诚信在夏布市场闯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公司的盈利不是新的‘起点’,而是一个完美的‘句号’。”由于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冲击,黄秀英父亲的公司倒闭,同时欠下200余万的债务。“你的公司盈利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将钱还给客户和工人们。”黄秀英一直对父亲的话铭记于心。

还债,对于柔弱而坚强的黄秀英来说,不是担子而是责任,她咬紧牙关,用了5年时间,终于将欠下的债务一一还清。

践行公益 至诚之心回报社会

在加合织染有限公司,有一群妇女手拿针线,忙着制作夏布手工艺品。

“这里是‘妈妈制造重庆荣昌夏布合作社’。”黄秀英说。在农村,除了老人就是留守儿童,合作社可以帮助这些家庭妇女学习夏布手工技艺,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这样既可以照顾家人,也有利于教育孩子。

黄秀英一直谨记着父亲助人为乐的教导,想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乡父老。

黄秀英对学校及特校学生进行财物、图书、教具的捐赠,并设立基金,由“输血”转换到“造血”式帮助。 

“商人不仅有赚钱的责任和义务,更有保护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担当。”黄秀英说。作为夏布产业的经营企业,传承夏布文化远比利益更重要。

“2007年度第一届重庆市道德模范”“2010年度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2年度重庆市优秀民营企业家”“2012年度重庆市青年五四奖章”……黄秀英收获无数奖章与奖牌,这是她以诚心诚意经营企业交上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