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区创新基层服务形式 “小院讲堂” 百姓爱听
发布时间:2020-11-19 16:53 访问量:
人民日报记者 王斌来 刘新吾
一张方桌,几条长凳,重庆市荣昌区白鹤村,小小院坝,乡亲们环形围坐。台上,老师授课声音洪亮,台下,村民听得津津有味。
这不是普通的院坝会,而是一个微型课堂——“小院讲堂”。近年来,荣昌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讲堂搬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和城区楼院,通过传技能、讲政策,搭起与群众的“连心桥”。
目前,像这样的“小院讲堂”,荣昌区已建成384个,累计服务群众65万余人次。
传授知识技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白鹤村村民孙贤春今年38岁。她种庄稼、搞养殖,养活一大家子人。即便如此,她还是闲不下来。“得再找点活来干!”她心里盘算着。
去哪里找呢?城里太远,每天往返很麻烦,镇里工作机会也不多。这让孙贤春很是苦恼。
正在这时,传来消息:“村里的院坝要开课啦,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
去年6月的一天,她忙完手里的农活,就往院坝里跑,恰好赶上了一堂由区妇联和一家夏布公司办的讲解刺绣知识的课。
课后,夏布公司提出:公司把原料送到村民家中,村民可在闲暇时候加工,按件计价。
“机会来了,没想到家门口也能学习,还能赚钱。”孙贤春眼前一亮,心里估摸着,香包等物件比较简单,每天有空了就做做。现在,孙贤春每天花个把小时,做几个香包,一个月就能赚五六百元。
尝到甜头后,孙贤春更加积极,听说“小院讲堂”有其他课程,她都爱去听,还发动家人和邻居去听。住得不远的孙贤春娘家人也从四川组团来“小院讲堂”学习。
这只是荣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院讲堂”的缩影。荣昌区“小院讲堂”从今年在全区推广以来,共邀请600多名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带动3000多人增收致富。
改善干群关系,增强村社凝聚力
“杨书记,下次‘小院讲堂’什么时候办?一定要告诉我呦!”平日没事,龙远然老人总喜欢往社区办公室跑,和社区干部们聊聊天。
在昌元街道海棠北苑小区,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不过,在以前可不是这样。
这里原来是一处安置房,小区连名字都没有。小区人员结构复杂,居民素质参差不齐,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社区干部常常劝导居民,可效果不佳,干群之间还发生不愉快,关系紧张。龙远然曾经也是这样,社区要修剪树枝,他出来阻挠;社区要在他家外墙张贴标语,他不同意……
去年,小区在荣昌区率先开设“小院讲堂”,邀请律师介绍民法知识、医护人员讲解卫生健康知识、社区干部讲解文明行为……借此机会,社区负责人杨正强邀请龙远然参加,没想到他很感兴趣,一次也没落下。
一来二去,社区干部们和龙远然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家经常上门看他,听取他对“小院讲堂”的建议。在讲堂里,龙远然还经常和大家热烈讨论,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慢慢地,龙远然发生了变化,积极配合社区工作,参与各类义务活动。因为这些,他还被评为小区的“文明道德户”。
“‘小院讲堂’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课堂,更是改善干群关系的纽带。”杨正强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小区共有28名志愿者主动站出来,和社区干部一起,每天轮流坚守小院,进行抗疫宣传、开展排查、送物资等志愿服务活动。
宣讲理论政策,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在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荣昌区6947户脱贫户100%对扶贫工作表示十分满意,这与“小院讲堂”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把讲堂设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让小讲堂发挥大作用。“小院讲堂”打通了基层触角最末端,志愿服务到身边、内容形式接地气,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吴家镇双流村是一个靠种植增收的蔬菜村,蔬菜种植技术和销售技巧一直是村民最大的需求。为此,双流村邀请蔬菜科技专家大院的志愿者走进“小院讲堂”,有针对性教授莲白、黄瓜、茄子等种植技术,并带动群众网络直播卖货。今年,该村蔬菜年产量2万余吨,年产值320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58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在远觉镇高观音村,第一书记邓克翔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请来区里的农技专家开展“小院讲堂”,帮助大家提高种植技术。大伙的腰包越来越鼓。在村里新建的广场上,村民经常欢快地跳起广场舞。
荣昌充分发挥“小院讲堂”作用,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居民自治、社区治理、科技服务、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纳入其中。在荣昌,“小院讲堂”已经累计开展理论宣传5000余场。农家小院里,干部和专家走上讲台,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接地气的事例、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
“党的方针政策怎么走进千家万户?必须用老百姓喜欢的方式来讲。‘小院讲堂’就是用小板凳讲大学问,小故事讲大道理。”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说,荣昌区将持续探索,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形式,让党的声音响彻田间地头。
原载《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