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抗疫群英谱】“灾难面前,需要我们挺身而出”
——记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朱勇
发布时间:2020-11-27 16:59 访问量:
荣昌新闻网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国颖)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朱勇,自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以来,坚守一线,带领中心检验室全体人员,擎专业之明灯,引战“疫”之方向,执担当之精神,保百姓之安康。
10月19日,朱勇荣获“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作为一名疾控人和一名共产党员,谈到亲身参与的抗疫经历,他感慨:“挺身而出直面病毒,这是使命使然,性命相托。”
朱勇与同事讨论工作
想尽办法 提高工作效率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1月22日,区疾控中心迅速布置实验室,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前期准备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好第一道关口。
朱勇所在的实验室,是我区唯一一家有资质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的实验室。为保证及时检测,接到任务后,朱勇就将行军床搭在办公室里,每天睡在办公室,保证实验室24小时有人值守。
“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需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中进行,要求人员达到三级防护,检测人员要穿戴厚重的防护装备长时间地持续工作。从打开标本,到提取核酸,再到荧光PCR检测,时刻要保持全神贯注,稍有疏忽都将面临意外暴露的危险。”PCR核酸提取室是一个8平方米的密闭空间,在那样的环境下,朱勇往往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
最开始,由于防护服不透气,朱勇身上常被捂出汗,大量汗液使得护目镜起雾。“镜片有雾,做实验时完全看不清。每次只有等镜片上的雾变成水滴流下来,勉强看清后才能继续做实验。”为解决这个问题,朱勇在护目镜上涂酒精、涂油、抹肥皂……想了很多办法。几次尝试后,朱勇意外发现,用洗手液加水涂抹防护镜,可以解决起雾问题。他的这一发现,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也让团队的工作更加顺利。
因疫情正值春节,大量样本需要采样检测,储存不多的一次性防护物资消耗很快,朱勇和同事们面临防护物资紧缺的困境。“上厕所就要脱掉防护服,一脱就又要换新防护服。”为节约防护物资,朱勇尽量少喝水,还常常需要憋尿。
每天除了要做实验外,他必做的事情,就是和后勤科一起盘点,并到各处询购防护和检测物资,以保障采样检测工作有序开展。
迎难而上 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1月29日,我区发现了首例确诊病例。随着疫情发展,密切接触样本数量逐渐增多,朱勇和同事们开始了大量病毒样本的检测工作,开始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检测。
每天,病毒样本陆续送来,手套里的汗水让朱勇的双手变得苍白发皱,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和口罩,留在脸上的勒痕也久久不能抚平。“我会全力以赴,无论再苦再累,都要尽最大努力快速、准确地检测。”面对疫情,朱勇在心中为自己打气,沉着冷静、科学有序应对困难。
为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朱勇和同事们要用2家厂家的试剂盒来进行检测,看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只用一家,没有说服力,同时做几家,可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朱勇坦言,长时间检测,护目镜像个“紧箍咒”一样箍在头上,十分难受,同事们好几次都在实验室里出现呕吐、头晕的症状。加上实验室消毒时会使用氯制剂,朱勇对氯制剂过敏,实验后总是咳嗽厉害。
在这样的环境下,朱勇和同事们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每天把样本加班加点地做出来,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确保检测数据及时上报。
学术攀登 为应对突发事件积累经验
疫情期间,朱勇以科学为实践,建立了数学模型基于空间流行病学来分析重庆地区COVID—19疫情空间分布格局演化,归纳总结重庆地区疫情时空特征的发展,探索其疫情时空分布格局及规律和扩散模式,从而为未来本地应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积累经验。
同时,他撰写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重庆地区COVID—19疫情空间分布格局演化》文章已通过《病毒学报》杂志终审排期待发表。
为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朱勇还积极向单位领导建议整合现有资源(亚投行购买设备及捐赠设备),对PCR实验室进行局部改造,使实验室最大检测量由原来的200人份/日,增加到现在的2000人份/日。
此外,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朱勇为全区护理专业人员规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技术授课4次,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队伍的样品采集技能水平,为储备足够的核酸检测人员和采样人员打下基础。截至今年9月8日,朱勇完成核酸检测14460人次,期间共检测发现阳性病例1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