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建党100年·荣昌100事】李新:历史学家的革命人生

发布时间:2021-05-07 18:33   访问量:


荣昌新闻网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国颖)“李新先生是我的导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高尚的人格,使我终生受益。我以有这样的师长而自豪,并将以他为楷模,身体力行,继承他的遗志。”提起李新,著名党史专家陈铁健曾这样说过。

李新,原名李忠慎,字德余。1918年9月15日生于四川省荣昌县安富镇(今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其以研究中国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著称于世,是我国当代研究现代史、中共党史的著名历史学家之一。

学生时代投身革命

李新生在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1931年1月,李新进入安富棠香中学学习。不久,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9月19日,李新在学校报栏中得知日本侵略军占领沈阳的消息后,与同学一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并组织同学上街游行、抵制日货、为抗日募捐,进行抗日宣传。

1934年,李新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关心抗日局势,广泛团结学友,组织开展思想交流,形成了川东师范学校师生爱国救亡力量。

1935年夏,发生华北事变,北平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李新大书“大丈夫一心救国,好男儿四海为家”。同年秋,重庆39所中等以上学校的114名学生聚会,正式成立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以下简称“重庆学联”),李新担任主席。同年12月24日,在李新的领导下,重庆学联派出代表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战,收复失地、讨伐叛逆、严惩汉奸,保障爱国学生运动。请愿没能成功,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遭到当局压制,学联被政府勒令解散,李新也被学校开除。

被校方开除后,李新只得离乡出走万县,到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高峰场小学教书,后转到万县民教馆三正埠分馆任主任科员,并利用这个身份进行抗日活动。1936年冬,李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毅然奔赴延安干革命

“到陕北参加学习,到华北参加抗战。”卢沟桥事变后,李新与盟友萌生了奔赴延安的念头。

1938年初,李新以抗敌后援会的名义组成华北川军慰问团,到陕北追求革命之路。到达延安后,李新在陕北公学学习,并于当年5月结业,分配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任招生委员,负责招收革命青年到延安学习。

1939年,李新奉命返回延安,任中央青委所属的《中国青年》助理编辑。同年秋,调任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剧团指导员兼团长,率团赴华北抗日前线慰问演出。

1946年初,李新奉命进入北平,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整军小组中校组员,参与军调整军工作。同年秋,李新奉命撤离北平,调任永年县委书记,兼任晋冀鲁豫中央局青委书记。

1948年8月,中共中央华北局成立,调李新和许世平到西柏坡负责组织青委会。在西柏坡时,李新奉命向任弼时汇报工作,两人连续3天彻夜长谈。从青年工作到党务工作,从克服农民意识到干部民主选举,从政府工作到生产救灾……

任弼时听后表扬他:“你这个县委书记当得不错。”并提议李新到华北青委工作。这时,李新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想搞青年工作,想做教育工作。”

1948年秋,李新遂由永年赴石家庄附近的华北大学任第一部副主任,从此离开政界进入学界。

一生致力研究历史

1949年,李新担任华北大学正定分校主任。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李新先后担任教务部副部长、校党委副书记、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1956年,受高等教育部委托,李新开始与蔡尚思、陈旭麓、孙思白、彭明等共同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

在编写中,李新坚持把历史写成真史、信史,要论从史出,不发空论,并常对写作组的同志说:“做一个历史工作者,不管讲课也好,写文章也好,一定要讲真话、讲实话,写真史、写实史。这是一个史学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要实事求是,敢于追求真理,捍卫真理。”

1972年以后,李新全身心投入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接受周恩来和董必武布置编写民国史的任务,开始主编《中华民国史》。1978年开始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1980年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退居二线,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7年,李新离休。2004年2月5日,李新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他留下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遗体交于医学解剖,骨灰于清明时节海葬。他生前曾说:“赤条条来复赤条条去,人生不过如此,何必作无谓的张扬。”

李新逝世后,由其弟子陈铁健整理出版的《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被人们誉为“是革命者的反思,是历史学家的批判,是学问家的质疑,是文化人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