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建党100年·荣昌100事】四十万荣昌民众汇聚磅礴抗战力量

发布时间:2021-05-18 17:39   访问量:


荣昌新闻网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飞龙 通讯员 张良安)无论是假期还是周末,安富街道安陶小镇景区总是游人如织。相比陶宝古街的熙熙攘攘,火神庙巷内多了几分静谧,斑驳的墙壁上“誓死抗日”四个大字灼灼生辉,瞬间将人们带回硝烟弥漫的岁月。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荣昌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进步革命青年杨光耀在火神庙巷内的大墙上写下“誓死抗日”四个大字,表达荣昌军民抗日决心。

一致对敌 救亡图存

抗日运动风起云涌

战火纷飞,烽烟四起。1937年7月27日,荣昌各群众团体、学校、商会,联合举行盛大集会,以爱国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为骨干,迅速组建“荣昌县抗敌后援会”,誓死抗日到底。

次日,抗敌后援会就发出《快邮代电》。“本会愿率四十万民众,为前敌后盾。收复燕云,饮马长白,不达目的,誓不终止!”电文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狼子野心,表达荣昌人民坚决抗日的意志和决心。

在1937年冬和1938年秋,以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骨干力量的荣昌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少年救亡宣传队、妇女抗敌宣传队、民众抗敌宣传剧团……各抗敌宣传团体广泛发动群众,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抗日宣传网。

1938年春末,进步青年廖福增(廖林生)从陕北安吴堡青训班学习结业后回到荣昌,按照中共中央“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发起组成了“抗敌歌咏团”,吸引了各行各业群众参加。

1938年10月,在荣昌青年知识分子中组织了以共产党员李散之、方曙霞为核心的“大众壁报社”,成为荣昌抗日宣传的中坚力量。

一大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和各种救亡团体拧成一股绳,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

创新形式 广开渠道

抗日宣传声势浩大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荣昌人民创新宣传形式、广开宣传渠道,形成了浓厚的抗日救亡气氛。

1938年春节期间,荣昌人民将旧例耍大龙、玩花灯的节日活动,注入抗日救亡的内容,大龙翻腾、花灯起舞,抗日救亡口号此起彼伏,花灯小调高唱抗日。同年端午节,荣昌端午龙舟赛的传统活动也注入了抗日救亡内容,濑溪河畔,施济桥头,龙舟飞驶,群众高呼抗日。

1938年上半年,荣昌抗日救亡活动的重要基地——城区二小,组织学校师生四处书写、张贴“把学校变成战场,把战场变成学校”“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标语口号,并利用节假日上街、下乡宣传抗日救亡,慰问抗日出征军人家属。

1938年11月,《抓壮丁》的作者吴雪和丁洪率领的抗敌演剧队到荣昌巡回宣传演出。他们在演出前后,深入群众中宣传抗日。高昂的抗日救亡热情深深感染了群众,有青年当场表示要投身战场。

抗敌歌咏团在茶馆、书店、球场等地,开展教唱活动,抗日救亡歌曲响彻荣昌上空;“大众壁报社”定期出版手抄报,并在城乡开展群众歌咏和宣传演出,在茶馆和球场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共产党领导的宣传活动轰轰烈烈。

抗战中还有不少字刻和楹联,反映出人们的抗战信心和决心。安富火神庙巷内墙上刻写的“誓死抗日”至今犹存;在当时的县政府门口贴有一副楹联:“地无论东西南北齐抗战,人不分男女老幼总动员”,横联是“全民抗战”;在外南街一饭馆门上贴有一副楹联:“饭店不怕大肚汉,中华岂惧小倭蛮”,横联是“抗战到底”。

荣昌抗日宣传的声势有多大?“此地(荣昌)的抗日空气却相当浓厚,通街都是抗敌壁报漫画,几乎每个角落里都是标语……”吴雪在1938年11月19日《新华日报》发表的文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