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村镇创建
发布时间:2022-08-01 09:16 访问量:
一、什么是文明村镇
文明镇是以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风尚良好、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先进城镇,是经自我考评、申报,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选,由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文明村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创造良好的农村社会与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目标,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基本特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先进村。是同级党委、政府命名的综合性最高荣誉。
二、文明村镇的类别
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分为5个级别: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村镇、省级文明村镇、市级文明村镇、县级文明村镇。睢县下辖20个乡镇(街道),545个行政村。截止目前,睢县共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乡镇2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乡镇12个,市级文明村41个,县级文明乡镇6个,县级文明村359个,文明村镇创建覆盖率达到74%。
三、文明村镇创建的评选标准
文明镇创建的评选标准:一是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二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居民素质普遍提高;四是环境卫生明显改善;五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六是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七是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八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九是志愿服务广泛深入。
文明村创建的评选标准:一是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二是村级经济持续发展;三是道德风尚良好;四是文化生活丰富;五是公益事业不断完善;六是移风易俗成效显著;七是治安秩序良好;八是村容村貌整洁;九是创建活动规范。
四、文明村镇创建的意义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的伟大创造,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文明村镇创建我们应怎么做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颜值,还要有内涵。创建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文明村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落实做好下面这几条,为创建文明村镇“加分”。
1.依托文明创建,营造浓厚氛围
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移风易俗、孝善敬老、培育文明乡风、保护生态环境、倡导垃圾分类、普及卫生健康知识等内容。在乡镇、村主要出入口、道路沿线、文化活动广场等醒目位置设置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公益广告宣传栏、景观小品、文化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尚有机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做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2.选树先进典型,引领崇德向善
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学习先进、效仿先进、争当先进,提振农民精神风貌。积极组织开展“乡村光荣榜”、“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孝善敬老模范”“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各类活动的宣传和评选推荐活动。为打造文明村镇,促进乡风文明打下坚实基础。
3.践行文明实践,弘扬雷锋精神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围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移风易俗、科学普及、卫生环保、孝善敬老、医疗健身、法律服务等内容,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机制。
4.打造宜居环境,提升乡村魅力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村庄垃圾桶和保洁员配备齐全,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做好垃圾分类。无垃圾乱倒、粪便乱堆、柴草乱放、污水乱泼、乱搭乱建现象,做好旱厕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生态美丽乡村。
5.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反对天价彩礼、抵制低俗婚闹。相信科学,抵制封建迷信。遵守“一约五会”(一约:村规民约,五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孝善理事会)组织,反对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
6.遵守交通规则,保障生命安全
加强农村交通道路安全宣传,开展文明交通实践活动,普及交通法规知识。拒绝无证驾驶、拒绝酒驾。农用车、货车不载人,面包车不超载。开车系好安全带,骑车要戴头盔。不在道路中央赶放牲口、不在公路晒粮摆摊。自觉养成文明交通、安全出行的好习惯。
7.开展法治宣传,增强守法意识
加强法治宣传,提高乡村法治水平;加强市场诚信经营管理,公平交易,无销售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象;开展“扫黄打非”进农村活动,无黑网吧等违法违规场所;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推进诚信建设,设置“红黑榜”。
近年来,睢县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传统老农民”成了“文明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