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长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发布时间:2024-11-28 11:10 访问量: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资源。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考察和发掘长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传承长江千年文脉,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长江绵延6300余公里,从西到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地理单元。长江流域河网密集,拥有岷江、沱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等众多支流,沿着长江还分布着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作为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贯通名川大湖,在北纬30度区域形成一条贯通东亚大陆三级台地的“黄金水道”。这种水热同丰且交通便利的独特地理和生态资源,既有利于灌溉,又能提供航运之便,无疑为文明发生和文化生长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
水稻驯化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业革命”,它让人类有能力获得相对稳定和丰富的生活资料。目前,全国考古发现多处8000年前的水稻农业遗址,绝大多数位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先民驯化野生稻谷,为人口繁衍生息提供了食物支撑,形成了繁星点点的农业定居聚落,随之向四周辐射传播,逐渐形成各区段文明,如下游江浙一带早期的农业文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中游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中游偏西直达上游川东地区的大溪文化,等等。农耕经济所支撑的稳定社会结构,使得文化和科技的创造、积累成为可能。其中良渚文化以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精美的玉器、陶器、漆器为代表的专门化的手工业,具有文字风格的刻画符号,大型人工营建工程及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为特征,成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实证,在中国和世界文明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耕牛的使用,让长江流域优越的水热条件得到更好发挥,巴蜀、荆楚、吴越等文化区在长江上、中、下游竞起。楚,一个盛极一时的南方大国,一种开放融合的文化,在春秋时期形成造型独特、纹饰华美的楚式青铜器风格,在战国时期开创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体。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出土,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中国先秦在音乐上所取得的成就。有国外学者赞叹:“曾侯钟及其排列方法、命名系统和调律都显示出结构上的成熟。复杂的律制、高超的工艺都超过了我们迄今对古代音乐世界的一切猜想。不仅其制作技术水平,而且在哲学—音乐学上所获得的成就,都使我们高度钦佩。”这一重大发现,表明了长江流域先民在文化、音乐、科技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元前5世纪中华文明成就的重要体现,也是那个时代世界音乐文化的高峰,展现了人类智慧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的“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化高度。
荆楚文化孕育于长江中游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环境中。图为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是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代表性文物。视觉中国供图